朱若男
2025年10月27日08:18 来源:学习时报
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1939年,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在豫南、鄂中敌后展开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逐步开辟根据地。其中,朱堂店战斗不仅粉碎了日军的“扫荡”企图,更以精妙的战术部署和军民一心的凝聚力,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向豫鄂边区发展”
在豫南、鄂中交界处的四望山地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以不足两个营的兵力,依托朱堂店一带复杂地形,在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成功伏击日军机械化部队,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场战斗不仅是军事战术层面的胜利,更深刻体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中“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战略思想,为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战略相持阶段的敌后破局。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军调整侵华策略,将主要兵力转向控制交通线和中心城市,同时对敌后抗日武装实施“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残酷“清乡”。此前,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在竹沟镇成立后,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向豫鄂边区发展”的战略部署,已分多路深入鄂中、豫南地区。这支由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来的部队,既要面对日、伪军的军事主“围剿”,又要突破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其斗争环境之险恶、力量对比之悬殊,堪比长征初期。
朱堂店战斗发生于1939年8月,正值豫鄂支队完成战略展开的关键阶段。此时豫鄂支队已初步打通四望山至大别山的通道,在信阳、孝感、应山等地建立十余个抗日武装工作队。日军第11军司令部察觉到这支新生力量的威胁,调遣驻孝感的波田支队实施“铁壁合围”。朱堂店作为孝感通往四望山的咽喉要道,自然成为敌我必争之地。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粉碎了日军摧毁豫鄂边区领导机关的企图,更使四望山根据地与鄂中根据地实现战略联通,为后来成立的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政府奠定了空间基础。
军民一体,“围三阙一”
战场选择中的战略考量。朱堂店位于大别山余脉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境内岗岭起伏、河网密布,尤其是店东三岔河至杨家寨约5公里的狭长谷地,形成天然伏击场。支队司令部作战参谋熊作芳在实地侦察时发现:该区域冬季水位下降露出大片滩涂,既可迟滞日军装甲车辆行动,又便于我军隐蔽接敌。这种对地形的精准认知,源自地方地下党提供的详细情报——朱堂店党支部书记周元斌组织群众绘制了包含27处险要地段的“山川地势图”。
兵力部署的“不对称优势”。朱堂店战斗中敌我力量相当,但我军装备低劣,于是利用地形优势“围三阙一”:将优势兵力隐蔽集结在北、东、西三个预设方向的高地上,同时从三个方向打向敌人,有力地肢解敌人队形,使其指挥失灵,大大削减其战斗力。豫鄂支队的巧妙部署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
战术的灵活选择与巧妙应对。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机械化部队,豫鄂支队采取“化整为零、聚零为整”的战术,在地方武装配合下构成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孝感抗敌自卫队300余人利用河渠迟滞敌军;第二道防线以支队主力设伏于李家窑至王家畈地段;第三道防线由应山游击大队在侧翼实施运动防御。这种梯次配置既分散了日军火力优势,又保持了战场主动权。
8月14日,日军出动400余人向朱堂店扑来。日军先头部队进至朱堂店北三里桥,遭遇我军预埋的地雷阵袭击。正当其工兵排雷之际,我地方武装从河岸芦苇丛中发起突袭,击毁装甲车1辆。日军指挥官误判为小股游击队袭扰,下令坦克开路强行通过。此时,支队迫击炮连精准打击第二辆坦克履带,致其瘫痪在狭窄河道,造成后续部队拥堵。下午3时,我军发起总攻,手榴弹集群攻击与白刃战持续40分钟,迫使剩余日军向孝感方向溃退,我军继续追击。朱堂店战斗毙伤日军8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3挺、步枪20余支。
战斗筹备阶段,朱堂店地区群众展现出惊人的动员能力,3天内筹集粮食2.5万斤、动员担架队60余人。当地猎户出身的游击队队员李长顺,带领小分队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成功诱敌进入伏击圈。这种“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生动实践,印证了毛泽东“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论断。战斗结束后,日军战报不得不承认:“支那军民一体防御体系,较正规军更难对付。”
重要的军事政治价值
战术创新的时代价值。此役中创造的“地雷战+伏击战+火力陷阱”组合战法,突破了传统游击战模式:通过预埋制式地雷与土造铁雷构成障碍区,配合预设火力点形成杀伤链,再以运动防御诱敌深入。这种将阵地战弹性防御与运动战突击相结合的创新,使有限兵力产生倍增效应。更值得注意的是,支队卫生员在战斗中首创“流动野战医院”,通过群众转运伤员的“扁担队”,实现了战场伤员3日内全部送医救治,这项创举后来被写入《新四军卫生勤务教程》。
朱堂店大捷直接推动了豫鄂边区抗日格局的形成。一个月后,四望山根据地与鄂中根据地实现贯通,为随后成立的豫鄂边区党委和军政联合办事处扫清障碍。从更宏观视角看,此战与同时期晋察冀“黄土岭战斗”、山东“陆房战斗”形成战略呼应,证明敌后战场已具备独立承担抗战相持阶段主要任务的能力。
前有日寇劲敌入侵,后有反共武装虎视眈眈,在豫鄂边区根据地,一支弱小而孤立的抗战力量,在夹缝中赢得胜利。朱堂店战斗的胜利绝非偶然,它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智取巧打的实践伟力。首先,支队精准把握了“敌疲我打”的战机。日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而支队依托熟悉地形,以逸待劳,将被动防御转为主动出击。其次,战斗全程贯彻“军民一体”原则。群众不仅是情报来源,更是战斗的参与者和保障者。这种“人民战争”的深厚根基,使支队在敌后如鱼得水,避免了“孤军作战”的风险。最后,战术设计极具针对性。伏击点选择“鬼子沟”这种易守难攻的地形,既限制了日军火力,又放大了我方机动性。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