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2025年09月12日08:4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倘是中国没有新四军、八路军以及共产党为坚持统一战线的斗争,中国就不可能有抗战和中国光荣的独立运动史。”
——汉斯·希伯
在《西行漫记——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图片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与中国有着特殊渊源的外国记者——汉斯·希伯。他以纯粹炽热的初心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抗战的紧要关头,坚定地与中国抗日军民并肩而立。他是记者,也是战士,面对日寇凛然不惧,最终血洒战场,为中国抗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只有共产党的军队才能这样团结一心”
1941年11月,日伪军对山东沂蒙山区发动大“扫荡”,由侵华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坐镇指挥。11月5日,八路军115师师部和山东分局3000多人撤离沂南留田地区驻地,日夜行军,巧妙迂回穿插,连续穿越日伪军三道封锁线,突破5万敌军围攻,一枪没放、零伤亡跳出敌人的“铁壁合围”。随军一起突围并最早报道这场著名“留田突围”的,便是美国太平洋学会的记者汉斯·希伯。
1941年汉斯·希伯在苏北抗日根据地
这位蓝眼睛、棕色卷发的“洋八路”,被八路军神奇的突围战术所折服。很快,他以“亚西亚人”的笔名撰写文章《无声的战斗》,刊印在根据地的《战士报》上。文章写道:“这是一场无声的战斗,我们一枪未放,就突破了敌人三道防线!畑俊六总司令官这时候一定正在大发雷霆,训斥他那些不争气的饭桶将军们,八路军主力一夜之间哪里去了呢?那些日本的将军们,重重包围的,数万支枪炮所指的,却原来是一堆堆黑色的岩石!这些饭桶将军们,今天吃饭的时候,每人都应当给他们吃一道美味的菜——大鸭蛋!”行动中“八路军战士是那样的神速勇猛,以致日军的巡逻兵在刚要喊叫和射击的一刹那,就被消灭了”。希伯深切体会到:“只有共产党军队的将军和士兵才能有这样的英勇和机智,才能这样团结一心。”
“无论穷人、富人都信任新四军”
汉斯·希伯出生在波兰,在德国上大学并加入德国共产党,“希伯”是他来到中国以后,时任新四军卫生部部长的沈其震为他取的中文名字,“希”是希望的意思。
希伯(右)与沈其震在皖南泾县云岭合影
1925年,希伯第一次来到中国上海,同年在北伐军总政治部编译处工作。1927年,目睹蒋介石叛变革命、制造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白色恐怖后,他满腔愤怒,毅然辞去国民党内的职务。回到欧洲后,希伯开始在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揭露国民党的反革命行径,表达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与同情。1932年,受宋庆龄邀请,希伯再次来到中国。在上海,他与史沫特莱、马海德、路易·艾黎等人一同组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开始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抗战工作。
1939年初,希伯以美国太平洋学会《太平洋事务》月刊记者的身份,与史沫特莱等一同从上海出发,由沈其震陪同前往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进行采访。希伯被新四军的抗战热情所感染,他在《长江三角洲的游击战》一文中写道:“新四军通过同装备精良的敌人作战,依靠宣传群众和关心群众的利益,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不论是穷人或富人,都信任新四军。”文章详细报道了新四军在长江下游坚持敌后游击战所取得的战绩,以及这些战绩对中国战场的重要意义,也深情赞颂了新四军严明的军纪和敢于牺牲的抗战精神。
1939年,汉斯·希伯(左一)与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左二)、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右二)、史沫特莱(右一)、加拿大护士琼·尤恩(右三)在皖南泾县云岭合影。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得知国民党调集重兵突袭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部队的消息后,希伯怒不可遏,当即撰文声讨,严厉斥责国民党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卑劣行径,言辞犀利地批评道:“中央政府完成了日本军队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即消灭了长江以南在南京和芜湖一带的新四军成功地建立起来并正在坚持的游击根据地。”
在深入中国军民,细致观察中国抗战局势后,希伯敏锐地认识到:除民族团结外,不能有其他手段坚持抗战,争取最后胜利。他在通讯中明确指出:没有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坚持抗战,中国抗战坚持到今天是不能想象的。他郑重警告:“一切反共反八路军及新四军的行为,不论采取何种口实都只能有利于敌人。”
“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
1941年5月,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建,希伯和妻子秋迪随即乔装成医生和护士,秘密前往。随着日军大“扫荡”的持续推进,根据地的抗战形势愈发严峻。出于安全考虑,新四军建议希伯夫妇尽快转移撤离。对此,希伯表示:“我同意送秋迪先回上海,但在最需要奋斗的时候,我坚决不离开。”就这样,希伯与秋迪匆匆作别,谁曾想,这一别竟成了此生最后的相见。
1986年,秋迪将希伯生前发表的文章和报道整理成《希伯文集》,以此寄托深切怀念。
为深入报道八路军在山东敌后艰苦抗战的真实情况,希伯决定前往鲁南。9月12日,他在沿途八路军、新四军和根据地百姓的掩护下,踏入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当时的根据地机关报《大众日报》专门刊登消息说:“在抗战中,外国记者到鲁南,还是以希伯先生为第一。”
11月29日晚,希伯所在的八路军连队在鲁南大青山与日军遭遇。激战中,他握紧枪朝着敌人猛烈开火,与战士们一同在炮火中浴血奋战。这场惨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次日,希伯腹部中弹,“因伤重流血过多,不幸逝世”。
希伯牺牲后,中国军民自发为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发起各种纪念活动。希伯曾经的战友、时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主任秘书的谷牧这样评价:“他是一名记者,却以一名战士的身份牺牲在战场上;他是一名欧洲人,却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牺牲。为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各种方式进行战斗的外国友人很多,但是穿上八路军的军装,拿起枪来同法西斯强盗战斗而死的欧洲人,他是第一个。”
(本文作者:李薇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