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集團以品質提升為目標——
本報記者 吳 勇 趙景鋒
2025年10月26日07: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內蒙古呼和浩特,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傳來消息——
“奶牛種用胚胎基因組遺傳評估芯片”和“‘高產、抗病、長生產期’功能強化基因組預測芯片”研制成功。這項突破填補了我國奶牛基因芯片檢測遺傳評估技術的空白,同時縮短選育周期,提高遺傳進展效率,推動我國奶業邁出“種源自主”關鍵一步。
我國奶牛年均單產從2000年的2.6噸提升至2024年的9.9噸,規模牧場普遍超11噸,居世界前列。以伊利集團為代表的中國乳企,錨定品質提升這一目標,不斷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聚焦創新 加強科研
“以前,要等下一代奶牛產奶后才能驗証基因優劣,周期長、效率低。”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奶牛繁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喜和介紹。如今通過提取犢牛基因,就能完成生產性能、體型外貌等多維度檢測,大幅縮短奶牛遺傳改良世代間隔。
這一技術突破,是我國乳業持續聚焦科技創新的縮影。
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自成立以來已開展科研項目222項,申請專利146項,持續攻克奶業種源、智慧養殖、品質檢測等領域難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深度融合。
走進呼和浩特伊利敕勒川生態智慧牧場,智能化養殖場景映入眼帘:奶牛佩戴的智能項圈實時捕捉數據,如有異常情況會快速預警﹔物聯網傳感器精准調控牛舍溫濕度,為奶牛打造“宜居環境”﹔面部識別技術聯動噴淋系統,按需為奶牛增濕降溫……一系列新科技的應用,讓養殖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
“智能化改造后,牧場效益實現質的提升。”伊利奶牛科學研究院畜牧主任工程師劉琪算了一筆增收賬:每頭奶牛產奶量提高10%以上,人工成本降低帶動牧場效益提升12%。今年上半年,伊利合作牧場奶牛日單產同比提升1.66公斤,綜合管理成本降低0.31元/公斤,同步落地的原奶智能物流平台,不僅全程保障新鮮度,每年還能降低成本超1000萬元。
品質提升既要“產得好”,也要“管得嚴”。在伊利擠奶車間,新鮮原奶經密閉管道冷卻后直送奶罐車,全程無外界接觸。在入廠環節,每批次原奶都要經過100余項嚴格檢測,確保產品各項指標達標。
伊利集團原奶質量技術負責人韓吉雨介紹,伊利原奶蛋白質、脂肪等指標均實現快速提升,“這是科技創新賦予我們的底氣。”
實時監測 智能質檢
在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這座現代化“食品科技城”拔地而起。走進園區,銀光閃爍的管道縱橫交織,智能化設備平穩運轉,奶粉、牛奶等產品在生產線上有序流轉。
工廠中控室內,巨型屏幕上的數字不斷閃動,原料庫存、設備溫度、能源消耗等信息一目了然。“這是我們的智能生產管理系統,實現了全流程自動數據採集與實時分析。”工廠負責人李杰說,以配方奶粉為例,1分鐘內即可完成20多項關鍵指標檢測,確保每一批次產品參數穩定達標。
“為杜絕污染,生產車間的空氣要經過3層過濾,潔淨度達到10萬級制藥級標准。”李杰介紹,車間對壓差、噪聲、溫濕度等均有嚴格管控,奶粉配料、均質、濃縮殺菌、噴霧干燥成粉等工序全部在密閉管道中進行,確保清潔和安全。
從百噸級精准配比到制藥級潔淨標准,從雙重檢測體系到“一物一碼”追溯,從智能制造到人工智能質檢,伊利將科技融入生產的每一個環節。“新技術的應用,始終以提升產品品質為目的。”工廠質量負責人徐法東說,無論是智能化設備升級,還是檢測標准優化,最終目的都是更好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乳制品的需求。
今年上半年,伊利發展呈現“量”與“質”雙跨越,實現營業總收入619.33億元,同比增長3.37%﹔扣非歸母淨利潤70.16億元,同比增長31.78%,業績再創歷史新高。
加強合作 協同發展
走進內蒙古托克托縣恆富牧場,牧場主羅利恆正通過智能終端,查看牛群採食數據。誰能想到,這個如今存欄量1.2萬多頭的現代化牧場,成立之初僅有500頭牛。從小牧場到規模化基地的轉變,正是伊利集團通過與上游牧場深度合作,帶動合作伙伴協同發展的鮮活寫照。
2017年,恆富牧場與伊利達成合作,開啟了“技術+資金+管理”全方位賦能的歷程。
合作初期,伊利派出技術團隊和服務團隊駐場,針對犢牛存活率低、飼養標准不規范等問題制訂解決方案,推動牧場單產顯著提升。同時,伊利為牧場提供超2億元的貸款融資,支持其升級養殖設施、引進優質牛群。
“伊利帶來的不僅是技術和資金,更改變了我們的養殖觀念。”羅利恆感慨,以前隻想著“多產奶”,如今更注重“產好奶”,這種從“重產量”到“提品質”的轉變,讓牧場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如今,恆富牧場日單產較投產之初提升超10公斤,奶牛存欄量增長24倍,牧場數量增至3個,成為當地奶業振興的標杆。
這樣的故事,在伊利產業鏈上不斷上演。截至7月31日,伊利累計為14716戶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金融扶持,累計融資金額達1852.15億元﹔組建1000余人的服務團隊,每年為合作牧場開展免費現場技術服務幫扶10余萬次,帶動合作牧場增收達160億元,惠及560萬養殖戶和農牧民。在伊利帶動下,越來越多牧場正在實現從傳統養殖向現代化、智能化的跨越。
“龍頭企業的責任,不僅是自身發展,更要帶動產業鏈共同升級。”伊利集團高級執行總裁劉春喜說,目前伊利所有合作牧場已全面實現規模化、標准化、集約化、智能化養殖,“這種模式不僅提升了單個牧場的競爭力,更激活了整個乳業產業鏈的活力,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現代化注入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6日 0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