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萬隆會議:中國共產黨國際領導力的“首秀”

杜蘭

2025年04月27日08:26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萬隆會議:中國共產黨國際領導力的“首秀”

  1955年4月,29個亞非國家代表齊聚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萬隆會議。這次會議不僅是新興民族獨立國家首次自主發起的國際盛會,更是新中國外交政策的重要轉折點,並為中國日后參與和引領全球南方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中國突破外交孤立的戰略抉擇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際局勢處於冷戰對峙的緊張氛圍中,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新生政權採取孤立、封鎖政策。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1949年新中國確立“一邊倒”(倒向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和“打掃干淨屋子再請客”的外交方針,主要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建立雙邊關系。但“一邊倒”的外交方針並非完全封閉的單向選擇,新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與蘇聯的合作中也保持著自身的獨立性。20世紀50年代初期,毛澤東提出了世界各國和平共處和大小國家一律平等的思想。1953年底,周恩來進一步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並在次年訪問印度和緬甸時,同兩國正式倡議將這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基本准則。這標志著新中國外交開始突破意識形態的束縛,向更廣闊的國際舞台邁進。

  盡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新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但在國際社會中,新中國仍面臨諸多誤解與偏見,急需打破國際孤立,擴大外交空間。1954年12月,印度尼西亞、印度、緬甸、巴基斯坦和錫蘭(今斯裡蘭卡)五國聯合發起召開亞非會議,邀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的29個亞非國家參加,以應對亞非國家獨立后面臨的鞏固主權、發展經濟等諸多挑戰。中國共產黨將萬隆會議視為團結“第三世界”、爭取國際支持的重要契機。自1955年2月開始,周恩來即著手會前准備工作,制定了戰略總方針,即在妥協中堅持原則,在和解中達到目的。周恩來率領的中方代表團克服重重阻力、不畏艱險按時出席會議。

  “求同存異”化解萬隆困局

  1955年4月18日,亞非29個國家的政府首腦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會議,討論保衛世界和平、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等共同關心的問題。開幕式上,印尼總統蘇加諾將會議定義為“世界歷史的新起點”,強調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色人種的洲際會議”。會議開始后,大多數代表在發言中都提出會議應當有助於促進世界和平,有助於加強正常的經濟合作,並譴責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但分歧也隨即顯現:部分親西方國家質疑共產主義威脅,中東國家糾結於宗教矛盾,等等。少數國家代表的發言更是偏離主題,對中國進行無端指責和攻擊,會場氣氛十分緊張,會議面臨分裂的危機。

  在這關鍵時刻,周恩來展現出卓越的外交智慧和風范。他臨時決定將准備好的發言稿以書面形式散發,利用休會間隙重新起草補充發言提綱。在發言中,周恩來開門見山地指出,“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而存異”。他深刻闡述了亞非國家間廣泛的求同基礎,就各國代表提及的不同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問題、宗教信仰自由問題和顛覆活動問題等進行了逐一回應,闡明了中國政府的立場和政策,消除了各國對中國的誤解。最后,周恩來熱忱呼吁:“十六萬萬亞非人民期待著我們的會議成功……讓我們亞非國家團結起來,為亞非會議的成功努力吧!”短短18分鐘的發言,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為會議找到了繼續進行的正確方向,成為會議的轉折點。

  在后續幾天的會議中,各國代表就會議決議和宣言的起草問題產生了嚴重分歧,如部分國家反對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寫入宣言,會議一度陷入僵局。周恩來竭力化解矛盾,倡導會議盡可能表達出亞非人民反殖民主義和維護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共同願望,抵制了將會議拖入思想意識論爭的企圖。最終,會議在友好、團結的氛圍中順利閉幕,一致通過了《亞非會議最后公報》,提出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處理國家間關系的十項原則。會議所確立的“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成為亞非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關系的指導原則。

  在為期7天的會議中,除了參加大小會議外,周恩來還在會外廣泛結交亞非各國領導人,深入交流治國理政經驗和發展訴求,進一步闡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涵與實踐價值。針對部分國家對中國邊界問題的疑慮,中國主動提出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爭端。在經濟合作方面,中國倡導亞非國家加強經濟技術交流,提出“平等互利、互通有無”的合作理念。萬隆會議后,中國在4年內與10個亞非國家建交,開啟了與亞非國家建交的高潮。

  萬隆會議重塑新中國外交的全球坐標

  萬隆會議為亞非國家提供了一個平等交流、協商合作的平台,對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和發展具有長遠意義,開啟了亞非國家聯合自強的新篇章。世界輿論普遍認為,中國代表團在促進達成友好諒解的決議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作為新中國外交史上的重要裡程碑,萬隆會議見証了中國外交政策從被動到主動、從局限於意識形態到追求合作共贏的深刻轉變,提升了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萬隆會議后,中國外交從雙邊層面進一步邁向多邊領域,開啟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廣泛交往的新局面。中國外交的重心開始向團結第三世界國家傾斜,擴大了在第三世界的朋友圈。此后,中國一直將廣大發展中國家作為中國對外關系的重要基礎,亞非國家也逐步成為支持中國外交行動的重要力量。

  萬隆會議是中國共產黨首次在多邊國際舞台上主導議程、展現領導力的標志性事件,為黨的外交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萬隆會議上,黨創造性運用了國際統一戰線的思維和方法,團結廣大亞非國家也成為“三個世界”理論的先聲。萬隆會議提出的加強亞非國家經濟合作,也啟發了中國后來推動南南合作和對外開放政策的思路。

  從更長遠的歷史視角看,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正是對萬隆精神的繼承與發展。萬隆會議所倡導的萬隆精神,也成為中國推進全球南方團結合作的重要思想源泉,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